家长成了孩子和世界之间的缓冲地带,孩子成了长不大的“巨婴”,日后放出去,会没头没脑。三人遭到惩罚的事情传出,国内社交媒体一片叫好,很多人称这是美国法律代中国管教无法无天的小留学生。
这些“影响系数”之所以被人看重,是因为“学术官僚”对于人才的评估能力有限,只能倚重这些外部的、貌似“客观”的数字。既然学术期刊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文章,不如将其全部网络化,废除发行量不大、出版周期漫长的纸质期刊。
这些“影响系数”之所以被人看重,是因为“学术官僚”对于人才的评估能力有限,只能倚重这些外部的、貌似“客观”的数字。既然学术期刊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文章,不如将其全部网络化,废除发行量不大、出版周期漫长的纸质期刊。
在美国,中小学的接送是个复杂而成熟的管理体系,值得学习。每辆校车前来,负责该班次车辆的两位“安全巡视员”学生(穿着橙色马甲识别),一个负责把门打开,一个负责带路,把学生领到相应的车子上。
当名正的时候,何愁言之不顺?聪明的政客,会顺势而为,把开放的舆论环境,当成自己的力量。反之,你去逆流而动,那对不起,你会迅速成为替罪羊,要代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“大环境”受过了。
几乎所有美国中小学教育者都知道,且会以此引导教学的设计和测试题的制定。美国教育的繁荣,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教育研究的应用带来的结果。国内教改之中,希望也能以教育研究为引导,并在实践中拓展、深化研究。
历史不会因为一个人贪功就会让其长躺功劳簿,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辩解而让他的过失一笔勾销。群众可以糊涂一时,但是历史不会糊涂生生世世。一个领袖人物就应该有点历史眼光,为国家为人民多想想,不要小肚鸡肠,看到现任成功,就开始辩解自己当年的政策;看到现任失败,就看他们的笑话。这种政客,必...
从某个侧面看,这种过程也正说明高校行政部门的职位“奇货可居”,不然怎会争夺如此激烈?高校的行政部门如果成天把精力放到争权夺利的事上,让体系内的人都无从接受,又怎能指望他们为教学和科研创新效力,营造蓬勃向上的学术社区?
当今中小学教材问题中,更为欠缺的,未必是“情怀”,而是“营养”,现有教材不能让中小学生得到足够的心智训练。
体育项目会成为大学重中之重,赌博评级:抢生源是原因之一。在雪城大学上学期间,我听过有老师抱怨学校在体育方面花的精力太多,后来学校篮球队获得全美冠军,新生立竿见影就多了起来,这时候所有老师都不说话了。电视上转播的球队比赛盛况,极大地刺激了年轻人对于一个学校的好感。
其实每个候选人的缺点和弱点倒不是什么大问题,在一个基督教传统的国家,圣经中说“每个人都是罪人”,一些“回头浪子”,反倒更能赢得民心。谁也不指望一个政客是完人。我们不会因为看到青菜上有只虫子,就从此宣布不吃蔬菜吧?
而今社会差距日渐增大,年轻人不堪重负确实是事实。很多人以为换了个别的社会,就一切OK, 恐怕这只是一个幻梦。如今经济如此萧条,美国人生活也很不容易。美国年轻人毕业刚起步,什么工作都肯做,就是不肯窝在爸妈家,做同伴瞧不起的“妈妈的宝宝”。另外美国人的选择十分多元,没有全部往大城市挤的...
美国的阅读教育是一个非常精细而复杂的工程,非常科学合理。在此基础上,学生大量阅读,并通过阅读训练思维能力。当然,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这是一个多年积累起来的体系。我们换个作家的作品,都惹得舆论大哗,就跟当年“姓社姓资”的讨论一样。我们为了一篇两篇文章这么吵的时候,人家的学生是...
“因材施教”的理念,由教育家孔子提出,可是实施起来一直存在问题,甚至说归说,做归做,因为考试是统一的。另外,没有一个体系帮助老师去“因材施教”,能不能顾及个体差异,就完全看老师的水平和学生的悟性了。但是我发觉,美国的阅读教育还真做到了。
中国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唯物主义思想,让孩子不信鬼不信神不信仙,害得他们连这些无害的小精灵的世界都进不去。我有时候在看《聊斋志异》的时候,实在觉得趣味盎然。如今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少。这里有一个可能的原因,是想象力的空间被压缩掉了。